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每次成功背后都有艰难的抉择和巨大的压力,这些往往是大家看不到的。28岁的徐嘉余在世锦赛混合泳接力预赛结束后,对着镜头哭了。他不只是在说自己处于低谷,还揭示了中国竞技体育体系里的一些问题。他从早年很出色,到现在和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他走的每一步都反映出运动员个人和竞技环境之间复杂的较量。

以前,徐嘉余实力很强,在国际赛场上多次取得好成绩。他的成绩让大家觉得中国仰泳已经领先了。可是这几年,竞技环境变了很多。那些靠自己脱颖而出的运动员,面对发展很快的国际赛场,越来越力不从心。特别是仰泳领域,这几年全球顶尖选手变多了,技术和训练方法进步得很快,竞争格局都变了。徐嘉余从巅峰掉下来,不只是他自己状态的问题,更说明整个体制在时代发展中有些落后了。

对于项目发展来说,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不是偶然的。但多年来,中国泳坛好像一直依赖个别有天赋的运动员。不管是孙杨取得的好成绩,还是其他“孤胆英雄”出现,这些辉煌的背后,掩盖了团队和梯队建设的不足。徐嘉余的困境和压力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国际泳坛已经进入“集团作战”的时代,可中国游泳还在单打独斗,青训体系断档让竞争变得更难。年轻选手上不来,老将每次比赛都很艰难。

展开全文

顶尖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也暴露了训练体系的缺陷。徐嘉余在比赛中调整技术,其他老将冒险寻求突破,他们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再看看国际上的体育强国,分工明确、科学训练是很正常的,能让运动员以最好的状态比赛。这正是中国竞技体育现在要补上的短板。

那个在赛场上努力、赛场外流泪的徐嘉余,他的故事不只是一个运动员的个人故事。他每走一步,既是在为国家争光,也是在提醒我们,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很重要了。当老将们把自己的拼搏当作一座桥,却越来越难让体系和国际接轨时,我们要注意的,不只是现在能拿多少奖牌。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