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越野赛的顺利举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近期,自一个月前江南百英里熔断后,又有一些列比赛宣布延期甚至是取消。公开资料显示:朱雀168、承德100·环城越野赛、2024武当山越野赛先后宣布延期。组委会发布的公告表示其原因是受近期多起越野赛事故影响。但也有一些比赛如期举行,如:九峰黄岩大师赛、云丘山越野赛by UTMB、四姑娘山云间花径越野跑暨越野黄金联赛世界系列赛(中国站)。

同是越野跑比赛却有不同结果,跑者们倍感疑惑:这是为什么?

部分群众推测,这或与一个月前江南百英里四十余名参赛选手失联7小时有关。彼时,四十余名选手因极端天气被困于山上,虽最后安全撤离,但过程仍令人心有余悸。其中,除去赛事组委会提供的GPS失灵,另一个让跑者颇有微词的原因就是:组委会未能及时熔断比赛。

没有一场赛事从办赛之初就是为了熔断,也没有任何一个选手在报名的那一刻就希望赛事被熔断。但有时人算不如天算,受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等影响,比赛熔断时有发生。

关于熔断,参赛者和组委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于组委会,想要举办一场比赛,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调动多少资源,需要相关的负责人做到心中有数。而在极端情况下,所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可能会是指数级的增长,组委会心中要有杆秤。

同时,一旦比赛出现事故,组委会恐难辞其咎,跑者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大概率也会影响到后续多年的办赛。从这个角度来看,组委会在对选手负责的同时,更要向上负责。

而作为选手,需要考虑的是对自己负责。就好比,同样都是极端情况,出现身体不适选择退赛和极端天气熔断被完赛,都是在面对极端情况下的选择。

当然,判断比赛是否熔断也并非易事,需要考虑地理地形的影响,十里不同山,可能这边是暴雨,那边却是晴空万里。这样的现状,也给组委会的判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关于越野跑的安全问题,始终绕不开此前的甘肃白银事件,也正是三年前的悲剧,让人们把目光注意到了越野跑的安全上。其讨论也络绎不绝。

目前国内的越野赛事,绝大多数组别都有报名门槛。常见的门槛为:50公里的组别需要全马的完赛证书;百公里组别的需要50公里越野赛的完赛证书;168组别需要100公里的完赛证书。这样一种呈现出错位阶梯的分布形态,更像是升级打怪,很多越野跑爱好者都乐在其中。

还有一种就是查询ITRA表现分,通过表现分来判断是否有资格参加某个组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一些比赛,是没有所谓的报名门槛和准入机制的,相对而言,更加开放,也让更多的选手有机会参与进来。所以,究竟是打怪升级,还是不设门槛,这个讨论也一直在持续。

有些人会认为强装没必要,用不到,有些则认为这些都是保命的装备,因此需要携带。以50公里的越野赛举例,如果是夏天的比赛,对于一些跑得快的选手,大概率是用不到头灯的。但是,强装里一般会安排头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某个CP点进行检查,当晚于某个时间到达该CP点,则需要检查头灯;若是在该时间点前通过,则不用检查头灯。同理,一些百公里的选手,会选择把头灯放在换装点,以减轻前半程的负担。

所以,很多时候强装出现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情况,究竟什么是必须要带的?很多选手处于一个较为迷茫的状态。尤其是一些越野跑经验尚浅的跑者,或许并不清楚知道每一件装备的用途和必须携带的目的以及当前的性能状况,究竟带什么,怎么带,都是一个问题。

除去前述的讨论,还有很多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细化。显然,现阶段的越野还有很多路要走,更多的细节也需要规范和完善。而当前,只能说希望选手和组委会可以相互理解。一方面,组委会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源于对参赛选手的安全的考量,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重;而参赛选手也尽量尊重组委会的决定。也只有组委会和选手相互尊重,才有可能相互成就,我们的越野跑事业才能不断发展。​​​​